最新消息
永遠的樂聖─貝多芬245歲冥誕 |
2015/12/02 |
![]()
THE MAGNIFICENT MASTER
『樂聖』路德維希‧范‧貝多芬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路德維希·范·貝多芬(德語:Ludwig van Beethoven,1770年12月16日-1827年3月26日)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,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,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、35首鋼琴奏鳴曲(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)、10部小提琴奏鳴曲、16首弦樂四重奏、1部歌劇及2部彌撒等等,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。因此在東亞一帶又被尊稱為「樂聖」。(西洋沒有「樂聖」的稱呼) 貝多芬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,啟蒙老師正是其父─約翰·范·貝多芬。6歲就能作曲的莫扎特無疑給貝多芬的父親立了一個榜樣。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也成為一位神童,約翰很早就教貝多芬彈奏鋼琴,稍有彈錯就是一頓毒打。約翰有時甚至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床上拉起,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。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注意力不夠集中。11歲的時候,他因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輟學,所以他的教育程度可能不高。另外有紀錄指出,貝多芬可能在5歲時患有中耳炎,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,這可能為其日後的耳疾埋下禍根。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,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, 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。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,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,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。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,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。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。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,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,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。海頓非常忙碌,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,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靠自己摸索。 在維也納的前十年,貝多芬取得了極高的成就,可惜他在二十八歲開始,聽覺便出現問題,這對一個音樂家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。命運的挫折使貝多芬一度十分沮喪,甚至曾經興起了輕生的念頭,但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,他決定向命運挑戰! 社會背景、命運的挫折及個人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在聽覺日漸衰退的情況下,用心靈的聽覺去作曲。他把他的激情注入作品,產生了澎湃洶湧,震撼人們心靈的音樂。他的作品不論在音域範圍、力度對比、和弦運用方面都比傳統作品有更多的變化,使音樂脫離了古典樂派典雅的模式,為音樂史上開創新紀元。貝多芬最廣為人知的作品─「命運」交響曲、「合唱」交響曲等,反而是在貝多芬聽力逐漸衰退下所完成。尤其是創作「合唱」交響曲時,貝多芬已經完全失去了聽覺。 1827年 ,貝多芬因肝病而逝世,享年57歲。三天之後下葬於威靈公墓,在維也納出現盛大的送葬場面,估計約有一萬多人參加送葬行列 ,場面更盛於皇室貴族的出殯儀式。 資料來源整理: 維基百科 香港教育城 音樂的家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