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人音樂家【公視- 留聲套裝】 ( 4DVD+ 導聆書 )
|
「留聲-華人音樂家」是公視籌備多年、氣勢磅礡的音樂家紀錄片節目;
道出音樂家將音樂創作視為社會改革、藝術理想,以及追尋生命出路的志業。
從李叔同到蕭友梅,從黃自到洗星海,中國新音樂從平民化的合唱曲及獨唱曲起動,台灣的新音樂,從第一位留日音樂家張福興開始,經由西洋傳教士和日據時期學校教育的啟蒙,陸續有江文也、呂泉生、郭芝苑等傑出音樂家投入創作。這些代代傳唱的歌謠,凝聚了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,也是見證歷史的珍貴憑證,值得我們細細回味。
「留聲—華人音樂家」希望透過為華人作曲家立傳的過程,還原藝術名曲的創作始末。在節目製作的過程中,除了音樂和音樂家是節目的主體和重心外,歷史事件和社會環境在許多層面影響了音樂家的創作,因此我們也從音樂家的角度去回顧歷史,進而更深一層了解我們的過往,或是對歷史產生不同的思考層面。
例如日據時期日籍台灣人的定位、台灣文化協會時期的文藝活動、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的影響、二次大戰、二二八事件、美麗島事件、七零年代民主抗爭、政治黑名單等,將音樂家的生平與創作置於歷史脈絡中細細檢視,肯定音樂家在特定時空下,為歷史和時代發聲所作的努力。
追尋留聲的足跡,重回音樂家的熱情歲月
為了深入探索音樂家創作的軌跡,節目進行半年的前置研究,並走訪美、日、中、德、奧地利等地,拍攝音樂家重要生命歷程的歷史現場和文物資料,訪問相關人士,勾勒出音樂家創作的精神和人生思考,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,一窺敏銳心靈的奧秘。對於更富熱情的音樂創作者而言,他們的人生就像他們筆下的音符,時而高昂、時而低迴,十個音樂家的人生律動,交織成一首時代的交響詩。
針對節目的音樂特性,在剪輯上強化音樂音效的比重,使聲音媒介跳脫附屬地位。同時為了呈現特定時空的情境,或是音樂、歌曲的意境,在影像的表現跳脫傳統紀錄片的記實手法侷限,加入類戲劇、抽象影像與動畫的運用;以多元的影像風格,呈現不一樣的音樂人生。從屏東輾轉到花蓮落地生根的郭子究說:「愛音樂的人會死,但不會老。」請和我們一起來愛我們自己的音樂。
※本節目紀錄之音樂家簡表(共10位)
作曲家
代表作品
年代
江文也
香妃、台灣舞曲、第四交響曲、俚謠與村舞
1910-1983
馬思聰
思鄉曲、內蒙組曲、牧歌、龍宮奇緣、(歌劇)熱碧亞
1912-1987
黃友棣
遺忘、杜鵑花、問鶯燕、當晚霞滿天、燕詩、秋夕
1911-
呂泉生
搖嬰仔歌、杯底嘸通飼金魚、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
1916-
郭芝苑
楓橋夜泊、紅薔薇、牛郎織女、心內事無人知
1921-
郭子究
回憶、月光曲、搖籃歌、你來、白翎鷥、牧人之歌
1919-1999
史惟亮
琵琶行、弦樂四重奏、青玉案、長夜、(清唱劇)吳鳳
1925-1977
許常惠
葬花吟、白蛇傳、等待、前奏與賦格
1929-2001
馬水龍
梆笛協奏曲、霸王虞姬、故鄉之歌、雨港素描
1939-
蕭泰然
1947序曲、台灣頌、毋通嫌台灣、上美的花、福爾摩沙交響曲
1938-
您的評論: 注意: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!
顧客評分: 差評: 好評
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: